在线客服
行业资讯 | 2011-11-4
“家里老人病在床上,谁能帮着护理照料?”随着人口老龄化,这件事正成为上海越来越多家庭的焦虑。
统计数据显示,预计到“十二五”末,上海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400万;而从2013年起,新增老年人口中80%以上是独生子女父母。
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?上海新一轮医改将此列为一项重点工作。社区试点,一年前就已相继展开。在杨浦区卫生系统,试点有两种模式:位于平凉街道的沪东老年护理院探索“介护式家庭病床”,让患病老人住在家里,上门服务;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引进资源,借外力延伸服务,化解自身“人手不够,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的难题。
据介绍,上海将在试点基础上,研究制订老年护理筹资、运行、服务、评估分级等政策办法,逐步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,并使之成为上海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“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”
沪东老年护理院,是杨浦区唯一的一家公立老年护理院。院长胡根冬总在为床位不足发愁。
他说,过去10多年间,通过压缩本院的非医疗用房和动迁相邻的3家单位,他们的床位数从最初核定的80个增加至目前的180多个,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已上升到22.3%,供不应求的状况看来只会逐步加剧。为了住进他们这儿,老年患者的最长等待时间超过2个月。
“不少病人进来了就不肯出去。”胡根冬分析说,老年护理院收治的大多为心脑血管疾病、认知障碍、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慢性病患者,因此床位周转本来就慢(平均住院时间长达3个月);更棘手的是,诸多病人落下了后遗症,生活自理能力减退甚至丧失,“家属再有爱心,护理照料也是难题”。
去年夏天,在与日本护理机构代表团的交流中,日本的一种服务模式让胡根冬心中一动:让老人住家里,将医疗服务和生活护理送上门。
把这种“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模式”移植到上海,可行吗?沪东老年护理院对社区老人作了需求调研,发现附近的平凉街道里,有将近50%的生活不能自理的患病老人表示,“非常愿意”在家接受护理服务,一来小辈们不必跑来跑去,二来住家里可省掉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去年7月,沪东老年护理院成立了沪上首个“介护式家庭病床科”,医生、护士和由4名护工担任的“介护员”组成服务团队,对提出需求的患者上门综合评估,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换药、验血、输液、康复训练以及翻身、拍背、洗头、沐浴等服务。
“介护式家庭病床”一推出,立即大受欢迎,前来预约者越来越多;尤其将从护理院出院的老年病人,早早就预约登记。“我们人手吃紧,不得不将服务范围限定在平凉街道。”
经过一年多探索,目前沪东老年护理院已形成询问式介护、访问洗澡介护、访问护士以及家庭访问理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服务方式,而上门服务团队有专业医护人员参与,病人和家属更放心。
统计显示,过去一年间,他们已为80多人次建立了“介护式家庭病床”,有别于已有的家庭病床服务,其服务项目中洗澡等生活护理占80%以上。“我们一年的服务量,相当于护理院净增了1/10床位。”胡根冬说。
借用外力整合资源
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服务14万居民。
调查发现,居民们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需求集中在上门输液、换药和针对长年卧床老人的褥疮预防指导等等。然而,这些在医患双方看来都不过分的要求,做起来却不容易。“人手不够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”大桥中心主任崔明坦言。
与此同时,与日俱增的居家老年护理需求引起了健康产业投资者的关注。但由于种种原因,众多居民对民营医疗机构存有戒心,投资者担心“接不到单子”。
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诗烨医用床、护理床、病床网:http://www.shshiye.com
推荐产品
相关新闻